海南都市网_海南最权威的都市企业资讯门户网站之一
您当前的位置 : 海南都市网  >  教育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2020-08-04 14:03:06 来源:互联网 阅读:-

最近闺蜜跟我抱怨,说她家娃只要遇到不太熟悉的事,就会拒绝“我不要试,我不行!”。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闺蜜会立马鼓励儿子,“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宝贝再试一次。”可是孩子根本不听,直接甩一句“你说什么都没用!我就是不试!”

我们很多父母都遇到过类似棘手的难题。都说小孩子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什么自家的孩子,总是不敢轻易尝试?甚至还没做,就先说自己不行直接放弃。如果孩子做事一直这样,无疑对未来的发展不利。孩子会因为害怕不敢尝试,越不尝试就越容易不自信,逐渐陷入到自我怀疑的陷阱之中,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地说说,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不敢勇敢尝试?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呢?

01、孩子为什么总是胆小不敢尝试?背后蕴藏的心理原因分析

1、直升机父母的过度保护,孩子易产生依赖心理

“直升机父母”主要指的是父母就像一架直升机一样,一天24小时盘旋在孩子的头上,严格的管控孩子的各种行为。

比如当孩子想要自己端起碗喝汤时,家长会立马阻止孩子“你会撒了弄湿衣服,快放那,我喂你”。当孩子想要尝试自己自主学习时,父母会为孩子安排各式各样“对他好”的补习,甚至课外书都要管。直升机父母,有的是在生活上过度操心,有的在学习上过度干预。

孩子本身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当他们想要尝试做一件事情时,如果父母总是说:“不行,你这样有危险;你自己做不了,还是妈妈来帮你”。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独立解决问题,下意识的想去依赖父母的帮助。当他们再次遇到困难时,内心会充满恐惧,更容易畏缩不前。

大人长期的包办,就相当于把孩子“勇敢尝试”的翅膀剪断了,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畏惧的种子,这时再想要让孩子不惧困难勇敢起飞。那怎么可能呢?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2、父母对“最近发展区”存在认知盲区,孩子的自信心受挫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对于孩子而言,最近发展区就是他稍加努力,踮起脚尖就可以完成的目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期望子女成才的美好愿景,但是如果家长没有对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水平做出准确的判断,而是操之过急,对孩子的期待和压力超过孩子本来的能力,孩子会因为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感到无力和气馁。

比如让一个初中一年级的男孩去学习灌篮,他很可能接受。虽然初学篮球有难度,但这时孩子的正常身高已有1.7米左右,手臂长度加上正常的弹跳助力,他非常有希望完成灌篮的动作。但是让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孩去学灌篮,正常身高可能不到1.6米,如果没有特别的弹跳天赋,那即使经过再多的练习,最终可能还是无法投中,因此感到挫败。

家长对于最近发展区的判断经常出错,给孩子设定的目标总是“超纲”,孩子会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产生退缩性行为,不愿意也不敢再去尝试。他们怕失败,怕自己再遭受打击,既然努力了结果也不会改变,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做。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3、家长“贴标签”的负面评价,孩子自我价值感降低

“皮格马里翁效应”认为,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保持一致。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父母总是喜欢用一些负面的词语给孩子定性,那孩子就会不断往这个标签靠拢。比如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做错题目,便在孩子的耳边不停地说:“你这个孩子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很多孩子,听得多了就会慢慢认为自己是真的笨,再遇到一些复杂的题目时,首先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他们暗示自己十分蠢笨,一定不会做这道题,自然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了。

显然,父母的贴标签的消极性评价,会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降低,自信心越来越小,他们甚至会把一时遇到的困难,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有问题,最终遇到困难本能的就会想放弃。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4、“焦点效应”引发孩子过于在乎外界评价,不敢大胆尝试

“焦点效应”是指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也就是说,孩子会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了一点点失误,自己会无限放大,总觉得别人的焦点都放在了自己的身上,害怕别人的嘲笑,从而变得紧张又羞愧。

朋友的女儿丹丹性格活泼外向,最近却变得沉默寡言。原来是丹丹上课提问时,有个同学喊到“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笨蛋”后来丹丹即使不明白,也不再举手发言了。丹丹开始变得畏手畏脚,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敢主动尝试,被别人笑话。

丹丹的这种表现,在孩子中非常普遍。孩子的自尊心相比成人更脆弱,如果曾因失误被别人取笑,更容易焦虑。陷入“焦点效应”中的孩子,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做类似的事情,只要不做,就不会犯错,也就没有痛苦。时间久了,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消极,不敢做出新的尝试。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02、利用“马太效应”,3招培养出敢于尝试的孩子

“马太效应”来源于《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在育儿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害怕失败的孩子,会从一开始拒绝尝试一件事,到慢慢的拒绝所有的事情。即使迫于压力去尝试,害怕失败的心理也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就像端着满满的一杯水走路,越害怕泼洒,水就越容易撒出来。同样地,一个害怕失败的孩子在做事情时,十分的把握可能只能出五分的成绩。

相反,如果孩子出现畏难情绪,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及时化解,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大增,他们敢于迈出第一步,并且从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积累成功的经验,从而形成正向反馈,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畏难并不单单属于孩子自身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家长的影响。这种情绪会在年幼时,就抹杀孩子获取进步和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家长一定要了解马太效应,主动帮助孩子摆脱恐惧的“阴霾”。那么,如何利用“马太效应”对症下药,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利用“刺猬法则”,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刺猬法则,顾名思义刺猬身上带着刺,他们要彼此相互取暖,但是靠的很近会伤害到对方,所以他们就分开一些距离。既能取暖,又能不伤害对方。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给与其合理的成长空间,既不能越俎代庖,又能不管不问。

抗挫力是孩子面对逆境时的处理能力,如一套个人的心理自我免疫系统,不仅保护自己免受困难与挫折的侵蚀,还能提高生命的动力,以勇气与智慧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它是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步骤,每个父母也都希望孩子能够具有抗挫力,面对苦难能够像不倒翁一样,倒了再立起来。

借用刺猬定律,意在提醒家长把握好代劳与帮助的边界,方能提高孩子的抗挫力。具体来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做好这两种角色:

①做耐心的旁观者

孩子抗挫力形成的前提,是他曾经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过成功。只有体会过“成功”这种令人激动、心潮澎湃的感觉,才会有继续挑战的冲劲。如果孩子从来没有体验过或极少体验成功,他自然不会产生渴望,也就不愿意面对困难。

有一次带着孩子出去玩,女儿鞋带开了,就自己蹲下来要系。她刚4岁,系鞋带对他来说还是挺困难的任务,孩子的奶奶就想去帮忙,但是我急忙拉住了她。后来女儿用了20分钟的时间,小脸都憋红了,才把鞋带歪歪扭扭的系好,虽然鼓成了一团看起来很搞笑,但是女儿高兴极了,大声的向我们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抗挫力形成不易,破坏可不难。所以孩子在体验抗挫时,父母一定要全力配合,拿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让他们沉浸在战胜挫折的体验中,多次抗挫成功后,孩子自然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勇敢。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②做给力的轻推者

培养抗挫力的另一个误区,就是刻意给孩子制造挫折,并专门让孩子体验挫败感,从而达到激励孩子的效果。我在女儿小时候,就犯过类似错误。

那时我固执地认为,孩子从小就要锻炼其独立性,有困难一定要让他自己想办法克服。从娃一岁时,摔倒了就要她自己要爬起来,遇到水坑自己想办法跳过去。结果却事与愿违,女儿不仅没有变坚强,反而做任何事情都有点放不开手脚,只捡容易的事情做,难度系数稍微大点就各种推脱。作为家长,要学会做轻推者,可以这样入手: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a首先学会与孩子共情:没有共情,我们很容易对孩子的恐惧不以为然,比如“不用担心,没什么好怕的!”,这种话会像一把不信任的刀扎在孩子身上。我们要准确的描述出孩子此刻的状态,比如““你是不是有点害怕,要不抓着我的手试一试?””通过共情持续为孩子建立“安全感”。

b真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你的害怕是1级还是10级?害怕的原因是什么?说着说着,孩子就会渐渐放松下来,跨过心理障碍,真正成长进步。如果劝解在15秒内没起作用,说明孩子从警报到理性评估的通道还没打开,咱们就需要继续帮孩子放松,直到冷静下来,自己解除警报。

c让孩子学会求助: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毕竟有限,在个人力所不能及的时候,要教会孩子主动求助他人,而不是被动等待。

让孩子自主尝试,不代表父母可以偷懒或者坐视不理。作为父母我们要对孩子保持关注,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阻碍时,给与适当的帮助和鼓励,从外部助推孩子顺利完成任务,从而获得自信

因此,父母要通过刺猬定律,分清代劳和帮助的界限。孩子自己能克服的小困难,我们放手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超出孩子承受范围之内的困难,允许他寻求外援,借助外力解决,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抗挫力。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2、利用“成长型思维”,应对孩子畏难情绪

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证明自己的聪明和天赋。拥有这种思维的孩子往往害怕失败,失败就表明自己能力不足,他们更愿意选择做简单轻松的事情。

成长型思维,则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地进步。拥有这种思维的孩子更关心自己的成长,更愿意接受困难的任务和挑战。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面对困难两种不同的表现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到底是选择“太难了,我就是做不到”,还是“我可以再试试”,正是取决于孩子的思维模式,最终决定了孩子是否有可能成功。那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呢?

①拆模块降难度,让孩子从小事做起,逐渐积累自信心

一口吃不了大胖子,要知道一个过于困难的任务不仅不会激励孩子的斗志,反而让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大概率无法做到,从一开始就拒绝尝试。最好的方式是从小事做起,才能让他们有勇气、有力量地往前走,逐渐进步。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一篇随笔中,提到了一个词叫“小编”。小编的意思是指一件小而幸福的事情。比如学英语,不要一上来就说要考到年级第一,可以先让孩子从背十个单词开始;每天练习钢琴半小时很枯燥,可以分为每次练一首曲子。完成小目标后,父母还可以给孩子一点小奖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说过:“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达到更高的成绩,甚至会在新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通过把复杂的问题拆分成几个小任务,让孩子模块化的完成,通过一件件小事尝到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孩子的信心。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②运用二级反馈,及时给与孩子鼓励,保持孩子前进的动力

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如果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用负面的词汇去评价孩子,无疑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他们也会学着相信自己,进而期许更好的自己。

但很多家长也会有疑惑,明明经常夸孩子,为什么孩子看上去还是很被动?这里就需要父母学习正确的反馈方法。樊登在《可复制的领导力》一书中提出正面反馈可分为三种,我们结合孩子的教育来看: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a零级反馈,就是没有任何反馈。很多父母都担心表扬孩子会让他们容易骄傲翘尾巴,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他们哪怕心里开心嘴上也不说。但是这时候孩子的内心会感觉被忽视,会觉得既然父母看不到,那做与不做都一样。缺乏正面的肯定和强化,孩子延续的动力自然少了很多。

b一级反馈,对好的行为简单的给与赞扬。这种夸奖是家长最常用的,但给予孩子一些“你真棒、你好聪明”这种宽泛的表扬,会让孩子进入固定型思维,他们会更倾向于去做更安全的“心理舒适区”的事情,不愿意去做稍微困难和复杂的事情。

c二级反馈,不表扬结果,而是表扬过程和动机。重点不在于孩子的天赋如何,更加看重孩子在过程中的坚持、勇气、责任等品格。比如“孩子你今天让妈妈刮目相看,今天的数学题虽然很难,但是你通过看辅导书,上网查资料,保证了非常高的准确率,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开心”。二级反馈不仅可以让孩子行为本身得到正向反馈与强化,而且还可以让孩子明确自身行为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感,让孩子继续这种正确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卡尔·威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就极力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父母一定要亲自教育孩子,并且不断的鼓励孩子,更能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因此,要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并非通过打击教育,而是用二级反馈的方法去鼓励孩子,才能增加孩子的自信,敢于走出舒适区。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3、利用“grow模型”,帮助孩子突破自我设限

GROW模型是由约翰.惠特默爵士在其书《高绩效教练》中提出,通过从目标(Goal)、现状(Reality)选择(Option)、意愿(Will)四个维度进行提问,帮助对方进行思考,找到答案。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作为父母, 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于孩子遇到的困难,都能面面俱到,给与全面正确的答案。我们的责任更在于帮助孩子激发内心成长的热情,让孩子有意愿通过努力获得改变和成长。而GROW模型,恰能通过提问,帮助孩子找到了自我的状态,并且主动去承担成长的责任。现在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为例,具体应用一下:

①G设定目标。

目标包括梦想目标和过程目标。梦想目标,即孩子的终极目标,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是孩子的根本动力。而过程目标也可以看做短期目标,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必经路线。就像超级玛丽中里奥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救出公主,但中间必须有一关又一关的挑战,才能不断激发里奥的斗志,直至成功。

比如孩子的梦想是成为大科学家或者网红,家长都不要着急去评判,而是一步步去引导,把梦想落地。你可以告诉孩子事实,网红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长久的吸引粉丝的注意力。

进一步去提问,是不是需要系统学一些包装学或者营销知识?那如果你想要去读相关的专业,你的成绩需要达到多少分?现阶段一年或者半年内,你需要提高多少分?长期的目标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短期的目标帮助孩子向梦想目标慢慢靠近。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②R确定现状

想要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还需要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充分的了解。比如孩子的目标是在两个月内把总成绩再提高30分,那么他需要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学科,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才能将成绩提高的可能性最大化?只有充分了解了学习的现状,才有可能实现或者接近自己的目标。

③O你有什么选择?

当定好目标,了解现状之后,第三个问题你有什么选择?在两个月内要提高50分,怎么去达到?尽可能多的让他做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不是家长替他做决定,到底是通过多背诵记忆,还是多做题练习,是在学校上自习还是需要课外辅导等等。通过提问,才能让孩子真正厘清自己的现状,最终选择的方法和路径也是对自己最适合的。

④W你将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我怎么才能知道你做了?

把问题抛给孩子,提问的目的,是让孩子自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比如说,孩子周一有一场考试,你希望他周末认真的复习功课。那么可以这样提问,周一要考试了,你打算怎样复习功课呢?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复习?我怎样才能知道你复习的效果?

父母不要总是试图叮嘱孩子:“要考试了,周末在家认真复习,这次要考好一点”,这样说的结果不仅没用,还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长要学会抛出这几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怎么才能让功课复习的效果更好,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小孩子也是如此。GROW模型可以激发他人内心行动的热情,和对梦想的欲望。父母陪伴孩子的成长,要做一位有智慧的陪伴者,通过科学有力的提问,指导孩子观察出内心的畏惧与渴望,从而能够突破自我设限。

03、写在最后

总是胆小不敢尝试?巧用“马太效应”,3招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本篇文章从父母及孩子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孩子胆小不敢尝试的成因及危害。假如我们的孩子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作为父母也不应过度担忧,我们仍然可以从马太效应出发,运用刺猬法则、成长型思维以及GROW模型,帮助孩子重获自信,从容应对挑战,从而走向更好的人生。


推荐阅读:谷歌nexus

频道推荐